诗词原文
庐山高
唐·苏轼
庐山高哉,几千万仞兮,根盘几百里兮,
峨然屹立乎江之滨兮,势莫能当,高凌乎天云兮。
山虽云高,犹有攀跻之路兮,
惟此茫茫之白波兮,横浸乎东西南北之隅兮。
倚绝壁以横临兮,削芙蓉而独立兮,
天欲堕而赖以拄兮,地欲浮而赖以镇兮。
或崔嵬而雄起兮,或屈伏而蟠踞兮,
或翩跹而龙跃兮,或翕张而凤舞兮,
洪涛滚滚兮,雷奔电激,震天动地兮,
万山为之摇撼兮,百川为之崩奔。
长风怒号兮,草木摇落,天寒日暮兮,
鸟兽悲鸣,攀援而上下兮,失路而东西。
薄暮冥冥兮,杳不知其所之,
雷霆乍惊兮,蛟龙怒吼,山鸣谷应兮,
风起云涌,予乃徘徊徙倚兮,俯仰叹息,
思古人之幽情兮,怅盘桓而不能去。
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
寒炉对雪兮,欲语而哽咽,
浊酒盈樽兮,欲饮而徘徊。
抚孤松而盘桓兮,哀美人之迟暮,
倚修竹以流涕兮,痛英雄之末路。
山川与予兮,相为憔悴,
草木与予兮,俱为枯黄。
云何为兮,生兹乱世,
将安往兮,托足无所。
予将归兮,偃息乎茅茨之下,
聊逍遥兮,以永终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化,提倡“士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庐山真高啊,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它的根盘踞在几百里的地面上,
雄伟地屹立在长江之滨,
山势高峻,高过了云天。
山虽然高,但还有攀登的道路,
只有这茫茫的白浪滔滔的江水,
无边无际地横浸在四面八方的山脚下。
庐山倚着绝壁横亘而立,
像削尖的芙蓉般独立,
天像要塌下来,靠着它支撑,
地像要漂浮起来,靠着它镇住。
有的山峰崔嵬雄起,有的山峰屈伏蟠踞,
有的山峰翩跹龙跃,有的山峰翕张凤舞,
滚滚的洪涛像雷霆万钧,雷奔电激,
震撼天动地,万山都被摇撼,
百川都为之崩奔。
长风怒号,草木摇落,天寒日暮,
鸟兽悲鸣,攀援上下,失路东西。
傍晚时分,天色昏暗,
不知该往何处去,
雷霆乍惊,蛟龙怒吼,山鸣谷应,
风起云涌。
我于是徘徊犹豫,俯仰叹息,
思念古人的幽情,惆怅地盘桓而不能离去。
多情的我愁得头发都白了,
长达三千丈,
而我这无用的身躯,
腰围却有四十围。
对着寒炉和雪,想要说话却哽咽,
浊酒满樽,想要喝却又徘徊。
抚摸着孤独的松树而徘徊,
哀叹美人迟暮,
靠着修长的竹子而流泪,
为英雄末路而痛苦。
山川和我都变得憔悴,
草木和我都变得枯黄。
为什么生在这个乱世,
又能去哪里呢,无处可以安身。
我将归去,在茅屋下安息,
姑且逍遥自在,以度过余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两句,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白发三千丈象征愁绪之多,苍皮四十围则暗喻自己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悲哀。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庐山的雄伟壮丽和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诗人以山喻人,以景抒情,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诗中“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两句,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也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黄州等地,生活困顿,心情抑郁,在游览庐山时,他被庐山的雄伟壮丽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他写下了这首《庐山高》,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