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趁别陶弘景,看挂衣冠神武门。全诗是什么?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隐

唐·刘禹锡

归来趁别陶弘景,看挂衣冠神武门。

独向青山寻旧隐,满林松竹见君恩。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司马等地多年,他的诗歌创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富有生活气息,其咏史诗与竹枝词尤为著称。

译文

归来时我效仿陶弘景辞官归隐,决心将官服官帽挂在神武门边。

独自一人前往青山寻找昔日的隐居之地,满林的松竹仿佛都在诉说着君王对我的恩典与理解。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刘禹锡辞官归隐的决心与心境,首句“归来趁别陶弘景”,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隐士,诗人以此自比,表明自己也要像陶弘景那样归隐山林,次句“看挂衣冠神武门”,神武门是皇宫的北门,此处象征着官场,诗人表示要将官服官帽挂于此处,彻底告别仕途,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场景,他独自前往青山寻找隐居之地,满林的松竹仿佛都在欢迎他,也似乎在诉说着君王对他的理解与宽容。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效仿古代隐士陶弘景,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归来趁别”四字,既表明了诗人的决心,又透露出一种急切的心情,而“看挂衣冠神武门”一句,则以一种象征性的手法,将诗人辞官归隐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归隐后的生活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超脱,又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仕途上曾历经坎坷,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谪多年,在这段时期,他深刻体会到了官场的险恶和仕途的艰辛,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当他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隐,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对过去仕途生活的告别,也是他对未来隐逸生活的憧憬和期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