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尝。
琼浆自饮非为醉,凤髓谁人得共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词文赋均有极高的成就,且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卓越表现,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文学作品也因此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情感色彩。
译文
红纱帐中透出荔枝的芳香,碧玉盘中盛放着锦囊般的荔枝,它的琼浆玉液胜过瑶酒,凤髓龙肝般的美味让人忍不住品尝,我独自品尝这琼浆并非因为醉酒,但凤髓般的美味又有谁能与我共享呢?不知道上天是否有意为之,竟让这绝世美味生长在偏远的海角。
释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荔枝的色、香、味之美,将其比作“琼浆玉液”、“凤髓龙肝”,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极度喜爱和赞美,诗末的“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一句,又透露出诗人对荔枝生长之地偏远,难以广泛传播的遗憾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荔枝的非凡魅力,诗人以“红纱帐”、“碧玉盘”、“锦囊”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氛围,使荔枝的形象更加鲜明,诗人将荔枝比作“琼浆玉液”、“凤髓龙肝”,不仅突出了其美味无比,也赋予了它一种超凡脱俗的品质,诗末的感慨,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难以普及的无奈和遗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至偏远地区期间,在贬谪生涯中,苏轼虽然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荔枝作为一种珍贵的水果,在偏远地区难得一见,其美味更是令人难以忘怀,诗人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和赞美,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