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支叹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尝。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应不到长安。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茂林修竹今何在?荒冢斜阳草似菲。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译文
红纱帐中透出荔枝的芳香,碧玉盘中盛放着锦囊般的荔枝,它的琼浆玉液胜过瑶酒,凤髓龙肝般的美味可以品尝,如果杨贵妃知道荔枝的美味,那么荔枝就不会被送到长安去了,老朋友送我到东边来的时候,亲手栽下了荔枝树等待我归来,如今那些茂林修竹在哪里?只剩下荒冢斜阳,野草菲菲。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荔枝的美味,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前两句赞美荔枝的香气和美味,中间两句通过假设杨贵妃知道荔枝美味就不会被送到长安,暗含了对权贵们奢侈生活的讽刺,后两句则通过回忆故人亲手栽下的荔枝树,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荒凉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线索,串联起对故人、对过去、对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荔枝的美味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对权贵奢侈生活的讽刺和对故人怀念的深情,诗中“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一句,更是将诗人对故人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创作这首诗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思念着远方的故人,同时也感慨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荔枝作为诗中的意象,不仅代表了美味和珍贵,更承载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和豁达,以及他对人生和友情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