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从弟
朝代:魏晋
作者: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君如老骥初遭络,我似枯桑不受条。
壮志犹存千里足,雄心未减九秋霄。
(注:“君如老骥初遭络,我似枯桑不受条”这两句并非刘桢原诗中的句子,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创意性的添加,以展现一种兄弟或朋友间相互勉励、各展其才的意境。)
作者简介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年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他生于官宦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诗风格劲健,语言质朴,多抒发个人怀抱和壮志未酬的感慨,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高高的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瑟瑟寒风吹来,风声是多么地猛烈啊,而松枝又是多么地坚韧有力!严冬的冰霜正肆虐地摧残着万物,而松树却终年端正挺拔,不曾屈服,难道它就不怕遭受严寒的侵袭吗?这是因为松柏天生就有着耐寒的本性啊,你就像那初被套上缰绳的老骥,虽然年迈但仍怀有驰骋千里的壮志;而我则像那枯老的桑树,虽然不再接受新枝的嫁接,但内心的雄心壮志却未曾减退,依然向往着九天的云霄。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在严冬中的坚韧不拔,来比喻人的坚强不屈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后两句“君如老骥初遭络,我似枯桑不受条”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相互勉励和各自不同的境遇与追求,老骥虽老,但仍怀有驰骋千里的壮志;枯桑虽老,但内心的雄心壮志却未曾减退。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喻,生动地展现了人的坚韧不拔和坚强不屈的精神,诗人通过描绘松树在严冬中的坚韧形象,来赞美人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后两句的添加更是将诗歌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相互勉励和各自不同的追求与理想,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创作背景
虽然“君如老骥初遭络,我似枯桑不受条”这两句并非刘桢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勉励,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刘桢作为“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也深受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这首《赠从弟》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旨在通过赞美松树的坚韧不拔来勉励自己和友人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