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不知水従何处来,

跳波赴壑如奔雷。

作者简介

李约,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在博,一作存博,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出身世家大族,为唐宗室之后,曾任殿中侍御史、尚书司门员外郎等职,李约工诗文,好音乐,善书画,尤精鉴赏,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民生疾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译文

桑树枝干上已经没有了叶子,地上只有腾腾的热气升起,箫管之声在龙王庙前不断响起,人们正在祈求龙王降雨,但不知道这雨水究竟是从哪里而来,只见它奔腾跳跃在山谷之间,如同雷鸣般汹涌澎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干旱时节,百姓在龙王庙前祈求降雨的情景,前两句“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通过描写桑树无叶、土地生烟的干旱景象,以及人们在龙王庙前吹奏箫管祈求降雨的场景,渲染出干旱的严重和百姓的焦急心情,后两句“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则通过描写雨水奔腾跳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雨水终于降临的喜悦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干旱时节百姓祈求降雨的情景,前两句通过描写干旱的严重和百姓的焦急心情,为后两句雨水的降临做了铺垫,后两句则通过描写雨水奔腾跳跃的壮观景象,将雨水的降临与百姓的喜悦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百姓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以及他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祈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干旱灾害有关,在古代社会,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祈求降雨,人们常常会在龙王庙等地方举行祭祀活动,希望通过祭祀来感动神灵,祈求降雨解旱,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写百姓祈求降雨的情景和雨水降临的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古代百姓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祈求,以及雨水降临时的喜悦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