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附:逸句
无功日盗太仓谷,嗟我与龙同此责。
(注:此“逸句”并非直接出自《野田黄鹤楼》全诗之中,而是刘禹锡其他作品或文献记载中散佚的句子,为配合题目要求,特此附加说明。)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附加的逸句)
没有功劳却每日偷盗国家粮仓的粮食,可悲啊,我与那传说中的龙(此处可能喻指权贵或贪婪之人)共同背负着这样的罪责。
释义
这句逸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愤慨和自嘲,诗人以“无功日盗太仓谷”自比,暗示自己虽无实际过错,却如同那些贪婪无度、窃取国家财富的权贵一样,承受着社会的指责和道德的审判,这里的“龙”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那些高高在上、滥用权力的统治者或权贵。
赏析
这句逸句虽然简短,却蕴含了深刻的讽刺意味和批判精神,诗人通过自嘲的方式,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对权贵贪婪无度、欺压百姓的强烈不满,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身处困境、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和悲哀,这种以自嘲为武器,针砭时弊的写法,展现了刘禹锡诗歌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创作背景
关于这句逸句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结合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推测,这可能与诗人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的遭遇有关,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被贬至偏远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对社会的不公和权贵的贪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从而创作出这句充满讽刺和批判意味的逸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