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头啄木常疑客,客去而瞋定不然。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宋·释文珦

树头啄木常疑客,客去而瞋定不然。

风定池莲自在香,雨余巢燕引雏喧。

老僧相对惟长坐,野客归来每独眠。

门外数峰青似染,秋来应更碧于烟。

作者及朝代

作者:释文珦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释文珦,字潜道,自号“无文”,南宋末年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但留有诗集传世,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反映了其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译文

树头上的啄木鸟常常误以为是来访的客人,但当客人离去后,它并不会因此生气,这显然不是真的(指啄木鸟不会因误解而生气),风停后,池塘中的莲花自在地散发着香气,雨后,巢中的燕子带着雏鸟欢快地鸣叫,我与老僧相对而坐,只是长时间地静坐,而野外的归客则常常独自入眠,门外几座山峰青翠欲滴,仿佛被染过一般,到了秋天,它们应该会比烟雾还要碧绿。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僧侣生活的宁静,展现了诗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首联以啄木鸟的误会引出,增添了一份生活的趣味;颔联则通过风定莲香、雨余燕喧,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颈联通过老僧的长坐与野客的独眠,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尾联则以门外青峰为结,预示着秋天的美景,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高远。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通过老僧与野客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整首诗充满了禅意与诗意,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释文珦作为南宋末年的僧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面对自然美景与内心平静时,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山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