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年来饱饭东坡老,一卧几回送起行。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雨后的东坡月色格外清朗,街上行人稀少,只有野外的行人在行走,不要嫌弃坡头的道路崎岖不平,我偏爱这铿锵有力的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近年来我已吃足了东坡的饭食,一躺下就多次被扶起继续前行,幸好有这条清溪三百道弯,它不辞辛劳地送我到黄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东坡(地名,也是他的号“东坡居士”的来源)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尽管生活有时艰难,但他依然能从中找到乐趣,如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以及清溪相伴的旅程。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坡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首联“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以雨后东坡的清新月色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颔联“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则通过对比“市人”与“野人”的不同选择,表达了诗人对崎岖道路的坦然接受和对拐杖声的喜爱,体现了他的坚韧与乐观,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东坡生活的满足和对清溪相伴的感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虽然仕途受挫,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在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荒地,种植作物,自号“东坡居士”,并在此地写下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和自然美景的诗篇,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东坡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清溪相伴的意象也寓意着诗人在逆境中依然有自然之美的陪伴和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