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注:虽然“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某一首完整诗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整体意境中构建了一首虚构的“组合诗”,这两句诗的风格与王昌龄的边塞诗相近,故以此方式呈现。)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龙标、高常侍、王少伯为“诗中三杰”,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译文
(基于虚构的“组合诗”意境)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无光,边塞古城玉门关远远望着,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戍边的士兵望着远方的家乡,脸上带着愁苦的神色,就在今夜,高楼上思妇的叹息声应该也不会停歇,一夜之间,东风猛烈吹拂,仿佛连石头都裂开了,雪花随风飞舞,半数已飘过了关山,身着铁衣的征人戍守边疆辛勤已久,家中的玉箸(泪滴)想必也因离别而不断啼哭,城南的少妇思念征人痛断肝肠,而征人在蓟北也徒然回首故乡。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战争的残酷以及征人与思妇之间的深情厚谊,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边塞气候的恶劣和战争的艰难,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赏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雄浑豪放、深情厚谊著称,在这首虚构的“组合诗”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边塞的艰苦环境、战争的残酷以及征人与思妇之间的深情厚谊融为一体,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两句,不仅描绘了边塞气候的恶劣和战争的艰难,还寓含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组合诗”并非王昌龄的真实作品,但我们可以根据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和创作背景进行推测,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边疆战争频繁,诗人曾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对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深情厚谊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在创作边塞诗时,往往能够深入挖掘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情感与边塞的自然环境、战争场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虚构的“组合诗”正是基于这种风格和背景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