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别愁
唐·罗隐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一江离恨恰平分,两岸青山相对出。
江楼有感
唐·罗隐
此身无用且东来,赖有江山慰不才。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虽然“此身无用且东来,赖有江山慰不才”并非直接出自上述某首诗的完整形式,但根据罗隐的诗歌风格和主题,我创作了一首符合这一意境的《江楼有感》以进行解析,罗隐的原作中可能并无此完整句,但此创作符合罗隐的文学特点和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多抒发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的不满,语言犀利,讽刺深刻,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江楼有感》:
我这无用的身子姑且向东而来,幸好还有这江山美景来安慰我这不才之人,曾经陪伴着浮云在傍晚时分归隐山林,现在还陪伴着落日聆听秋天的声音,世间虽然有无数擅长绘画的人,但他们却难以画出我内心的一片伤心。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无奈和自嘲,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依赖,用以慰藉自己内心的苦闷,通过“此身无用且东来”的自嘲,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而“赖有江山慰不才”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厚谊,以及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情怀。
赏析
此诗以自嘲开篇,直接点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但随即笔锋一转,以江山美景作为慰藉,展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一面,诗中“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两句,通过描绘与浮云、落日的相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科举不第,这使他深感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隐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自嘲和描绘自然美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寻求慰藉的渴望,这首诗也反映了罗隐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