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材大古来无适用,不须郁郁慕山苗。
晴云满树春犹在,雨霰连江夜未消。
老向莺声似流泪,愁看柳色欲生烟。
灞陵桥畔垂杨柳,谁问青枝掩泪条。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自古以来才华出众的人往往难以得到重用,不必去羡慕那些在山间茁壮成长的树苗,晴空下的云朵布满了树梢,春天的气息似乎还在,但夜晚的雨霰却连绵不断,江面上的雾气久久未散,听到黄莺的啼声,我如同在流泪,看着柳枝,仿佛它们也因忧愁而产生了烟雾,在灞陵桥边,垂下的杨柳枝条,又有谁会去询问它们为何掩藏着泪水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不得施展的感慨和无奈,首句“材大古来无适用”直接点出主题,即才华出众的人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重用,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晴云、雨霰、莺声、柳色等,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愁苦,最后两句以灞陵桥畔的垂杨柳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深深叹息。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新颖独特,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晴云满树”、“雨霰连江”等,都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以垂杨柳象征自己,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他才华横溢,却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愤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他也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