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杜荀鹤
汉家殊未识经纶,入手功名事事新。
夜学只应随月转,昼眠疑是伴云深。
谁人得似牧之子,尽日吟哦似少陵。
好著櫜鞬莫惆怅,出文入武是全人。
作者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晚唐诗人,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考不第,后曾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担任过一些小官职,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与同时期的聂夷中齐名,合称“聂杜”,他的诗作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汉朝的朝廷尚未充分认识到治国方略的重要性,而我一旦获得功名,事事都显得新颖而充满希望,夜晚学习只能随着月光的转移而继续,白天睡眠时仿佛与云朵相伴,沉浸在深深的梦境中,谁能像杜牧那样才华横溢,整日吟咏诗歌如同杜甫一般?还是好好装备起弓箭,不要过于惆怅,既能写出文章又能武艺高强,这才是完美的人。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重视真正才能的感慨,以及自己虽获功名但仍需不断努力的决心,首句“汉家殊未识经纶”借古讽今,暗指朝廷未能充分识别和重用有经世之才的人;次句“入手功名事事新”则表达了诗人获得功名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自勉,强调了文武双全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首联以“汉家”开篇,既点明了时代背景,又巧妙地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朝廷用人不公的批判,颔联则通过“夜学”和“昼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勤奋学习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颈联以杜牧和杜甫为榜样,表达了对文学才华的向往和追求,尾联则以“好著櫜鞬莫惆怅,出文入武是全人”作结,既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早年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当时的社会风气浮躁,朝廷用人不公,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难以得到重用,杜荀鹤作为一位出身寒微的才子,虽然通过努力获得了功名,但仍感到前路茫茫、充满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决心,通过借古讽今、对比自勉等手法,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