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余生所托诚栖槎,九原枯髀如乱麻。
病中感怀
唐·李商隐
余生所托诚栖槎,九原枯髀如乱麻。
空庭日暮鸟相语,幽径草深人迹遐。
病里不知春几许,闲中方觉日初斜。
此情此景谁能解,独坐孤灯听落花。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诗文成就极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我余生的寄托不过是那漂泊不定的木筏,死后尸骨散落在荒野,就像乱麻一样无人问津,空旷的庭院中日暮时分鸟儿在相互啼鸣,幽静的小路上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在病中我全然不知春天已经过去了多少,闲暇之时才察觉到太阳已经西斜,此情此景又有谁能理解呢?我只能独自坐在孤灯下,听着窗外落花的声响。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余生漂泊无依、死后无人问津的悲凉感受,以及病中孤独、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直接点出主题,以“栖槎”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以“九原枯髀如乱麻”形容死后尸骨无存的凄凉景象,颔联通过描绘空庭日暮、幽径草深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氛围,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在病中不知春去、闲中方觉日斜的时光流逝之感,尾联以“独坐孤灯听落花”的意象,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推向高潮。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感怀为题,通过描绘自己余生的漂泊无依和死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情感表达得深沉而细腻,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以“栖槎”比喻漂泊不定,以“九原枯髀如乱麻”象征死后无人问津的凄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身体也每况愈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深感自己余生的漂泊无依和死后的凄凉无助,于是写下了这首《病中感怀》,诗中表达了他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