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另句引用(非全诗原句,但符合关键词要求)
故国日边无信息,断鸿空逐水长流。
(注:“故国日边无信息,断鸿空逐水长流”并非直接出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而是后人根据陈子昂的风格或情感创作的类似意境的句子,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与《登幽州台歌》结合进行解析,但需注意其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子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又称陈拾遗,其诗文意气昂扬,风格高峻,一扫齐梁浮艳旧习,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译文
(针对《登幽州台歌》全诗)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的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针对关键词句,假设情境下的译文)
故乡那边久久没有音信传来,失群的孤雁只能独自随着流水远去。
释义
《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因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诗人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关键词句“故国日边无信息,断鸿空逐水长流”则描绘了一幅孤独、凄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悲哀。
赏析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句短而意悠,笔力千钧,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
关键词句则以其深沉的意境和凄美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类似意境的词句(如“故国日边无信息,断鸿空逐水长流”),以抒发心中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