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忆子》
唐·白居易
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
一从分散各东西,空馀惆怅忆儿身。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大儿子在汾阳担任中令一职,小儿子则在天台山修行坐忘之道,自从他们各自分散到东西两地后,只留下我满心惆怅,时常回忆起他们的身影。
释义
“大儿汾阳中令君”指的是白居易的大儿子在汾阳(今山西汾阳)担任中令这一官职。“小儿天台坐忘真”则是指他的小儿子在天台山(今浙江天台)修行道教坐忘之法,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与宁静。“一从分散各东西”描述了孩子们各自离家后,白居易与他们分隔两地的情景。“空馀惆怅忆儿身”则表达了诗人对孩子们的深深思念和惆怅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白居易对两个儿子的深深思念之情,通过对比大儿子在官场上的忙碌和小儿子在山林间的修行,展现了孩子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诗人以“空馀惆怅忆儿身”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孩子们的牵挂与不舍,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的家庭生活有关,白居易一生共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大儿子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而小儿子则选择了修行道教,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和离家,白居易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日益加深,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表达了诗人对孩子们的深深怀念和牵挂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和对家庭情感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