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和子由踏青
宋·苏轼
东风陌上惊微尘,
游人初度翠茵茵。
晴波摇漾照云影,
柳色葱茏带雨痕。
烟际笙歌传笑语,
花间鸟雀识春恩。
化为两鸟鸣相酬,
一鸣一止三千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东风吹拂着田野小路,惊起了路上的微尘,
游人初次踏上这翠绿的草地。
晴朗的湖面波光粼粼,映照着天空的云朵,
柳树葱茏,还带着春雨的痕迹。
远处烟雾缭绕中传来笙歌笑语,
花丛中的鸟雀似乎也知道春天的恩赐。
我们仿佛化作了两只鸟儿相互鸣叫应答,
一声鸣叫,一声停歇,仿佛经历了三千年的时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踏青的美好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和人们游玩的欢乐,最后两句“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岁月静好的向往,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踏青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活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东风、微尘、翠茵、晴波、云影、柳色、雨痕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的氛围,诗人还通过描写笙歌笑语、鸟雀识春等场景,展现了人们游玩的欢乐和春天的恩赐,最后两句“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则运用了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岁月静好的向往,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视,这两句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一同踏青时所作,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两人经常一起游历山水、吟诗作对,在这首诗中,苏轼以春日踏青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活动,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岁月静好的向往,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仕途坎坷、人生波折中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心态。
《和子由踏青》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还反映了他在仕途坎坷、人生波折中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心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