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飘零足羁旅,更堪秋晚送行人。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日送别

唐·耿湋

萧萧班马鸣风杪,我自飘零足羁旅。

更堪秋晚送行人,明月芦花满渚洲。

作者简介

耿湋,唐代诗人,字洪源,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生卒年不详,约公元763年前后在世,宝应二年(763)进士及第,历官右拾遗、左补阙等职,工诗,风格与王维相近,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颇有名于时,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唱和之作。《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译文

在风梢上传来了萧萧马嘶声,我本就漂泊不定如同羁旅之人,更何况在这深秋傍晚时分还要送别友人,望着那明月照耀下的芦花覆盖的洲渚,心中更是无限感伤。

释义

萧萧班马鸣风杪:形容马在风中嘶鸣的声音,班马即离群的马,这里借指即将分别的友人。

我自飘零足羁旅:表达了诗人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如同羁旅之人的感受。

更堪秋晚送行人:更难以承受的是在深秋傍晚时分送别友人的痛苦。

明月芦花满渚洲: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象,明月高悬,芦花覆盖的洲渚显得格外清冷孤寂。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送别为背景,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漂泊生活的感慨,首句“萧萧班马鸣风杪”以马嘶声起兴,营造出一种离别的凄凉氛围,次句“我自飘零足羁旅”直接点出诗人自己的漂泊生活,与即将离别的友人形成共鸣,第三句“更堪秋晚送行人”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痛苦,将情感推向高潮,末句“明月芦花满渚洲”则以景结情,用明月和芦花构成的清冷画面,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感伤。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深秋傍晚送别友人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漂泊无定的生活中,对友人的离别更加敏感和痛苦,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