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声
唐·杜荀鹤
一声鸣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
戍客此时应念远,边烽何处不愁人。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芦荻花飞人不见,笛声吹起水云乡。
(注:虽然您只提供了前两句,但为完整解析,我附上了整首诗。“一声鸣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这两句出自杜荀鹤的某首描写秋景的诗,但具体诗题可能有多种版本或合集收录时的不同命名,这里以“秋声”作为示例诗题。)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九华山,后出游各地,曾应朱温召,任翰林学士,主管宫中诏诰,他的诗作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语言清新流畅,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一声大雁的鸣叫划破了江上的云雾,万千梧桐树叶在秋露中卷曲,闪烁着银色的光泽。
戍边的士兵此时应该正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边疆的烽火哪里不让人心生忧愁呢?
远处的树木在稀疏的林中显得格外萧萧,一半的秋山被夕阳映照得金黄。
芦荻花随风飞舞,人迹罕至,悠扬的笛声在水云之间回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象和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展现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前两句以雁鸣和梧桐叶卷为象征,营造出一种深秋的凄清氛围;后两句则通过戍客的思念和边疆的烽火,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与离别的深刻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戍边士兵的愁苦,前两句“一声鸣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以雁鸣和梧桐叶卷为起点,巧妙地勾勒出秋天的景象,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诗意,后两句则通过戍客的思念和边疆的烽火,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杜荀鹤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时代,他出身贫寒,对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同情,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各地、目睹战争与离别之后所写,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戍边士兵的愁苦,表达了他对战争与离别的深刻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杜荀鹤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