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贯休

路傍荒冢有啼鸦,

古寺无人到暝霞。

不为游人问乡里,

岂知身是锦城僧。

作者简介

贯休,唐代晚期著名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他七岁出家于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能诗善画,尤其擅长草书,时称“姜体”,贯休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与对世事的感慨,风格独特,深受后人推崇。

译文

路旁荒凉的坟墓边有乌鸦啼叫,

古老的寺庙里空无一人直到晚霞映照。

若不是游人询问我的籍贯,

谁又能知道我其实是一位来自锦城(成都)的僧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山间古寺行走的情景,通过“荒冢”、“啼鸦”、“无人”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的表述,透露出诗人身为异乡客,不被外界所知的孤独心境,同时也隐含着对自己身份和经历的淡淡自嘲。

赏析

贯休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淡泊,首句“路傍荒冢有啼鸦”,以荒冢和啼鸦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凄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古寺无人到暝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寂感,古寺的冷清与晚霞的绚烂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诗人的孤独与落寞,后两句则通过“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的转折,表达了诗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感慨,既是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无奈自嘲,也是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贯休在游历过程中,途径一座荒凉古寺时所作,作为一位四处云游的僧人,贯休经常独自一人行走在山水之间,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身处荒凉古寺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孤独与漂泊的深刻感悟,通过“锦城僧”的身份标识,也透露出他对故乡成都的思念与眷恋,以及对自身身份和经历的深刻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