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论兵初矍铄,中散谈仙更清远。的解释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伏波论兵初矍铄,中散谈仙更清远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全诗如下:

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温造
昔闻班家子,笔砚忽然投。
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
岂徒事游侠,亦以求封侯。
发迹事边将,名因兵马酬。
伏波论兵初矍铄,中散谈仙更清远。
归来不说平生意,数亩荒园身独闲。
犹对山中客,宵深独未眠。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富有生活气息。

译文

昔日听说班家的儿子,忽然放下了笔砚。

一日之间他握紧了长剑,远赴万里之外的荒凉之地。

他不仅仅是为了行侠仗义,也是为了追求封侯拜相。

他投身边疆将领麾下,功名因兵马征战而得到酬报。

伏波将军谈论兵法时精神矍铄,中散大夫谈论仙道时更加清远脱俗。

归来后他不再提起平生的志向,只在数亩荒园中独自悠闲。

仍然对着山中的客人,夜深了还未入眠。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班家子(代指某位有志之士)从文人到武将的转变,展现了他对功名的追求以及归隐后的心境变化,伏波论兵初矍铄,中散谈仙更清远”两句,分别描绘了他在军旅生涯中的英姿飒爽和归隐后的超脱世俗。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人物性格和心境变化上颇具匠心,前半部分通过“笔砚忽然投”到“名因兵马酬”的对比,展现了主人公从文人到武将的身份转变和追求功名的决心,后半部分则通过“归来不说平生意”到“宵深独未眠”的描写,表现了他归隐后的淡泊名利和内心的孤独。

“伏波论兵初矍铄,中散谈仙更清远”两句尤为精彩,不仅刻画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形象特征,还通过对比突出了他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伏波将军的英勇善战与中散大夫的清远脱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为和董庶中的古散调词而作,赠予友人温造,在唐代,文人墨客之间常有诗词唱和之风,此诗即为其中之一,刘禹锡通过描绘一位有志之士的人生轨迹和心境变化,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感慨,也借主人公的经历和心境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功名和归隐的不同看法和追求。

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意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