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城坚涛激
宋·苏轼
雨足谁言春麦短,城坚不怕秋涛卷。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春雨充足,谁说春天的麦子会长得短小?城墙坚固,不用担心秋天的海浪会将其席卷,向东眺望大海与天边,暮色苍茫,山势连绵,河流纵横,广阔而又绵长。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城市防御的坚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智慧的赞美,首句“雨足谁言春麦短”以春雨的充足反驳了春天麦子会生长不良的偏见;次句“城坚不怕秋涛卷”则通过坚固的城墙展现了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前两句通过对比春雨的充足与春麦的生长、城墙的坚固与秋涛的汹涌,突出了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对比,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坚韧和勇气,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海天茫茫、山势川形的广阔与绵长,象征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在语言上,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坚固的城市防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的手法,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贬谪期间,苏轼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心态,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城市防御的坚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智慧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还反映了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