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苏武牧羊
朝代:清代
作者:宋琬
塞上风高雁字稀,那堪秋尽雪飞时。
相与啮毡持汉节,何妨振履出商音。
寒沙莽莽埋龙骨,野草萋萋伴马蹄。
落日胡天何处望,归心直欲寄鸿鹄。
作者简介
宋琬(1614年-1674年),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清代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被人诬告下狱,后得释,康熙十一年(1672年),起为四川按察使,次年入京谒见,适逢吴三桂叛乱,道路阻隔,留滞京师,后病卒于京,宋琬诗、词、文皆工,诗风清丽婉约,词则多抒发身世之感,风格悲凉慷慨。
译文
边塞之上风高云淡,大雁南飞的字迹稀疏难见,更何况此时已近深秋,雪花纷飞,我们相互间以咬毡毛来坚守汉家的气节,又怎会介意在商风中踏雪前行,发出坚定的声响,寒冷的沙漠中,龙骨般的枯骨被掩埋,野草萋萋,陪伴着马蹄的印迹,在这落日余晖下的胡地,我向何处眺望故乡,归心似箭,只愿能借鸿鹄之翼飞回故乡。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苏武牧羊的艰苦环境,表达了对苏武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诗中“相与啮毡持汉节”一句,直接引用了苏武在北海牧羊时,因饥饿而啮毡毛以坚守汉节的故事,展现了其坚定的民族气节。“何妨振履出商音”则表达了即使环境恶劣,也要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声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赏析
本诗以苏武牧羊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苏武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坚韧不拔和忠诚不渝,诗中“塞上风高雁字稀,那堪秋尽雪飞时”两句,以景起兴,既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又暗示了苏武所处的艰难环境,而“相与啮毡持汉节,何妨振履出商音”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苏武的忠诚和坚韧,表达了对其高尚品质的赞美,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感慨,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民族精神的佳作。
创作背景
宋琬创作此诗时,正值清朝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宋琬深感国家之危难,民族之屈辱,因此他通过创作此诗,借苏武牧羊的故事,表达了对忠诚不渝、坚守气节的赞美和向往,也寄托了他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期望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