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贫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一落泥途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
几回思欲为邻去,不奈茅檐雨露新。
作者及朝代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应进士不第,后历仕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三朝,官至工部侍郎、员外郎等职,秦韬玉的诗作以咏史诗和抒情诗见长,风格清丽婉约,情感真挚动人,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传世作品不多。
作者简介
秦韬玉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早年虽科举不顺,但并未放弃文学追求,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秦韬玉的性格坚韧不拔,对仕途虽有追求,但始终保持文人的清高和独立。
译文
简陋的柴门从未见识过绮丽的罗衣香粉,想要托媒人介绍良缘却更加感到悲伤。
有谁喜爱那风流高雅的格调,又有谁同情这节俭朴素的梳妆?
一旦落入泥泞的道路,就会越陷越深;柴火像桂木一样昂贵,大米像金子一样稀少。
多少次想要搬到邻居家去,却又无法忍受那茅屋上新鲜的雨露。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贫寒女子的生活境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贫困者的深切同情,首联写女子出身贫寒,未识绮罗之香,想要托媒却自感悲伤;颔联写她的高格调无人欣赏,俭梳妆却得到同情;颈联以“一落泥途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形象地描绘了贫困生活的艰辛;尾联则写她虽有搬离贫困之地的想法,但又无法忍受新的生活环境中的艰辛。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贫寒女子的生活境遇,情感真挚动人,颈联“一落泥途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贫困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贫困者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秦韬玉自身的经历有关,他出身贫寒,早年科举不顺,对社会的贫富悬殊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身处贫困之中,或者对贫困者的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他能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贫寒女子的生活境遇,并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贫困者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