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禅悟

唐·皎然

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

月照千峰同一色,风吹万木尽成春。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人交往密切,他的诗作清丽闲淡,多为山水田园之作,风格独特,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他也是茶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对后世茶道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译文

询问禅理却未能领悟前三句的真谛,供奉佛像只留下丈六高的金身,月光照耀着千座山峰,使它们呈现出同一种颜色;春风吹拂过万木,让它们都焕发了生机,迎来了春天。

释义

“问禅不契前三语”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探求与未能完全领悟的遗憾。“施佛空留丈六身”则暗示了物质供奉的有限性,即便留下了佛像的金身,也无法真正传达佛法的精髓。“月照千峰同一色,风吹万木尽成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禅悟后心境的豁达与平等,万物在月光和春风的沐浴下,都获得了新生和统一。

赏析

这首诗以禅悟为主题,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前两句以“问禅”与“施佛”为引子,揭示了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后两句则以自然景象为喻,展现了禅悟后心灵的宁静与超脱,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既体现了诗人的禅学修养,也展示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作为一位诗僧,皎然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和独到的理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对禅理进行深刻反思和体悟后的产物,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皎然表达了自己对禅悟的独到见解和追求,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禅学思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