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出塞

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汉家天子今神武,肯遣将军长绝蕃。

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益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唐朝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居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译文

伏波将军马援只愿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而还;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不必生入玉门关内,不要让敌人的战车回到海窟,还要留下一箭平定天山,当今皇上如此神武,怎肯让将军长期在塞外作战而不能回家?马军奔走相送并非没有深意,玉帐中的将军闲暇时理应赋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代边疆将领的英勇事迹和壮志未酬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将领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两句,意指边疆将领们虽然忙于战事,但心中仍有诗意,他们的行动和心境都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将领的英勇事迹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前两句通过伏波将军和定远侯的典故,强调了将领们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勇气,中间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战争场景,表现了将领们的英勇善战和必胜的信心,最后两句则通过“马军走送”和“玉帐人闲”的对比,展现了将领们虽然身处边疆,但心中仍有诗意和情怀,他们的行动和心境都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益游历边疆或任职边疆期间,当时唐朝边疆局势动荡不安,边疆将领们为了保卫国家边疆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李益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将领们的敬意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将领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他通过描绘边疆将领们的英勇事迹和壮志未酬的感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包含了“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这两句,但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更加宏大,这两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赏析和解读时,需要将其放在整首诗的背景和语境中进行理解和分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