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枯桐。的解释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目:《秋夜感怀》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枯桐。

人闲桂花落满地,梦断秋声入小楼。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晚春时节,落花飘零,只剩下碧绿的草地;夜晚凉意袭人,低悬的月亮映照着半枯的梧桐树,人们悠闲地漫步,桂花纷纷飘落,铺满一地;秋夜的声声凄厉,打断了我的梦境,传入我的小楼。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至初秋时节的景象,通过落花、碧草、低月、枯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愁绪。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枯桐”以景起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春至初秋的自然景象,落花与碧草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低月与枯桐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凄凉和孤寂,后两句“人闲桂花落满地,梦断秋声入小楼”则通过人的活动和感受,将景与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桂花飘落,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秋声入梦,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不安,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有才华的士人都难以施展抱负,李商隐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和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秋夜感怀》,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现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