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出自哪首诗?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罗浮春

宋·苏轼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岭南天气常如醉,春风吹得梅花醒。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那三座仙山距离我并不遥远,但我却久久不愿归去,只愿将这一杯美酒,全部倾注给罗浮山的春色,岭南的天气常常如同醉酒一般迷离,而春风吹拂之下,梅花也仿佛被唤醒,绽放出勃勃生机。

释义

“三山咫尺不归去”表达了诗人对罗浮山的留恋与不舍,尽管仙山近在咫尺,但诗人却选择留下,不愿离去。“一杯付与罗浮春”则通过一杯酒,寄托了诗人对罗浮山春色的深情厚意。“岭南天气常如醉”描绘了岭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特征,而“春风吹得梅花醒”则通过春风与梅花的互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赏析

这首诗以罗浮山的春色为背景,通过一杯酒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诗中“三山咫尺不归去”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罗浮山的留恋,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淡泊,而“一杯付与罗浮春”则通过酒的意象,将诗人的情感与罗浮山的春色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与情感,诗中“岭南天气常如醉”与“春风吹得梅花醒”两句,通过对比与呼应,既描绘了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与形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岭南地区所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岭南,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岭南期间,苏轼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这首《罗浮春》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罗浮山的春色与岭南的气候特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