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元代诗人萨都剌的《秋夜曲》,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秋夜曲
元·萨都剌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夜深露重怯衣单,月照纱窗影双倚。
作者简介:
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先祖居西域,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英宗侍读学士,累迁淮东廉访司副使,后因弹劾权贵,被诬告,贬谪于江南,居杭州,晚年致仕,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过隐居生活,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工乐府,以自然直率见长,其诗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蒙古统治集团掠夺战争的谴责,有对封建官僚穷奢极欲生活的揭露,有对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同情,有对下层妇女命运的悲叹,有对自然景物的歌咏,也有对爱情的追求,著有《雁门集》。
译文:
江面上吹来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我正睡得香甜,却被楼上啼叫的乌鸦唤醒,夜深了,露水浓重,我感到有些害怕衣服单薄,月光透过纱窗,映出我们相依的身影。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秋夜被乌鸦的叫声唤醒后的情景,首句“江风初凉睡正美”写出了秋夜的凉爽和诗人的舒适睡眠;次句“楼上啼鸦呼我起”则通过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宁静,将诗人从梦中唤醒;后两句“夜深露重怯衣单,月照纱窗影双倚”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醒来后的感受,以及月光下相依的身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赏析:
此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江风初凉”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秋夜的凉爽,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楼上啼鸦”则通过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宁静,使全诗的节奏突然加快,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情境,后两句则通过“夜深露重”和“月照纱窗”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和诗人的孤独感,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一首优秀的秋夜诗。
创作背景:
萨都剌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他虽出身于贵族家庭,但并未因此过上安逸的生活,相反,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秋夜曲》,诗中通过对秋夜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也透露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这既是他个人情感的体现,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