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与江神长守隘。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晚风凄凄吹叶落,流水迢迢绕山郭。

忽闻江上弄长笛,音色凄厉入云杪。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洞庭归兴庆萧索,霜飞木落洞庭波。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苏轼的《游金山寺》为长诗,上述为节选,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为关键句所在段落的一部分,为便于解析,特作此节选处理。)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蓬莱和方丈这两座仙山应该离我不远了吧,你们是否愿意为了我苏东坡而浮江而来呢?

释义

此句表达了苏轼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他以自己(苏子)为引,希望传说中的仙山能够因他的到来而显现,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赏析

苏轼在这句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手法,将自己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蓬莱和方丈作为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苏轼以“肯为苏子浮江来”的设问,既表达了对仙境的渴望,又流露出一种自信与洒脱,仿佛自己真的能够与仙山产生某种神秘的联系,这种超越现实的想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

创作背景

苏轼的《游金山寺》作于他游历江南期间,具体年份不详,金山寺位于江苏镇江,是江南名刹之一,苏轼在此游览时,被眼前的江景和山寺的幽静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长诗,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仙境的向往,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这句诗,正是他在游览过程中,面对浩渺的江水和传说中的仙山,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