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九万里风安税驾,云鹏今悔不卑飞。
作者及朝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者简介
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稼轩长短句》等,他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端正正地坐着,春天的蚕儿在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作响,不久你们就要奔赴考场了,希望你们能像鲤鱼跃过龙门一样,轻松通过考试;而我也能像月宫里嫦娥提前收到桂花一样,提前得到你们高中的好消息,你们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带着书剑踏上漫长的征途去远方,现在正是你们大展身手的好时机,就像鲲鹏在九万里的高空中任意翱翔,你们也不要因为暂时的不得志而感到自卑,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选择低飞。
释义
这首词是作者送别友人廓之参加秋试而作,上片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苧”是初秋所穿,“嫩凉”是初秋天气,次句写考场情况,以春蚕食叶喻考场内考生紧张肃穆的答题情景,三、四句,预祝廓之考试成功,下片则是对廓之的勉励。“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路茫茫”三字,又点出阔别的伤感,结句用典,指出大丈夫立志,正如鲲鹏展翅高飞,正生风雷之际,绝不会像鹪鹩那样害怕霜雪而不敢高飞,表达的正是:当有大好机遇时,要乘风破浪,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情壮志。
赏析
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片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苧”是初秋所穿,“嫩凉”是初秋天气,次句写考场情况,考场肃穆而寂静,人只闻回廊上响起蚕食桑叶的沙沙声,以动衬静,越发显出考场的庄严,使作者心潮也为之澎湃不已。“禹门”句暗喻科举考试,“桃花浪”指春闱(即会试),这句是说,不久你们就要奔赴考场了,希望你们能像鲤鱼跃过龙门一样,轻松通过考试。“月殿”句,用蟾宫折桂比喻科举中举,下片则是对廓之的勉励。“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路茫茫”三字,又点出阔别的伤感,结句用典,指出大丈夫立志,正如鲲鹏展翅高飞,正生风雷之际,绝不会像鹪鹩那样害怕霜雪而不敢高飞,表达的正是:当有大好机遇时,要乘风破浪,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左右,这时作者已四十多岁,在江西抚州任提点刑狱,曾亲自为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送行,此词即为当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