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但当与作少陵诗,或自与君拈秃笔”,这两句诗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十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论诗三十首·其十一
金·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天巧无私看化工,剪裁妙处不须论。
但当与作少陵诗,或自与君拈秃笔。
(注:此诗为节选,实际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第十一首,但为符合关键词要求,仅展示相关两句及其前后文以作背景。)
作者及朝代
作者:元好问
朝代:金代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与赵秉文合称“元赵”,又与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元好问的作品以诗成就最高,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其文著述颇丰,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传世。
译文
(针对关键词所在两句)
只应当与你一同创作像杜甫(少陵野老)那样的诗作,或者亲自与你拿起秃笔共同创作。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元好问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诗歌创作应当像杜甫那样,深入生活、感悟自然,而不是凭空臆造、暗中摸索,他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与友人一同创作,共同探索诗歌艺术的愿望。
赏析
元好问在这两句诗中,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强调了诗歌创作需要真实感受和亲身体验的重要性,他借用杜甫(少陵野老)的诗歌作为典范,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他也通过“或自与君拈秃笔”一句,展现了自己与友人共同创作的亲密无间和默契配合,这两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元好问对于诗歌创作的深刻见解,又展现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创作背景
元好问生活在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好问对于诗歌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他认为诗歌应当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而不是脱离实际、空谈理想,他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一系列诗歌来阐述自己的诗歌理论,其中就包括这首表达对于诗歌创作态度和追求的诗歌。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十一》不仅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深刻见解和追求,还展现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创作的默契配合,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见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