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刘长卿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朝。
也知卜筑非真宅,聊欲跏趺看此心。
白云出岫随舒卷,流水穿林任浅深。
不向人间争宠辱,静中始得见天真。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09年-约789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后因避乱流寓江南,刘长卿的诗多写贬谪漂泊、山水田园之趣,风格含蓄蕴藉,温婉清丽,尤擅五言律诗,有“五言长城”之称,其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山岩间的门户和松树小径长久以来都显得寂静冷清,只有我这个隐士自己前来朝拜自然,我也知道在这里筑屋居住并非真正的家园,只是姑且盘腿而坐,静心观察自己的内心,白云从山峦间悠然飘出,随意舒展卷曲,溪水穿过树林,深浅自如,我不与世俗之人争夺宠辱,在静谧中才能见到自己本真的天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宁静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首联写山居环境的寂寥,颔联以“也知卜筑非真宅,聊欲跏趺看此心”点明主旨,即诗人知道这里的居所并非真正的家园,但他愿意在此静坐,观察自己的内心,颈联继续描绘自然景色,尾联则表达了诗人不慕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宁静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也知卜筑非真宅,聊欲跏趺看此心”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又展现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关注,诗人通过静坐观察内心,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个性自由、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长卿被贬谪之后,他因仕途不顺而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隐居期间,他深入观察自然,思考人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山林隐逸生活的诗歌,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它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个性自由、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