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全诗是什么?

梦梦108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连昌宫词》,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连昌宫词》

唐·元稹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

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蔟蔟。

宫边老翁为余言,前朝创建日何年。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安禄山,贼头子,父死长安来视葬。

吞声不语何所为,直上西楼凭阑望。

楼前宫畔暮江流,宫边老翁抱孙愁。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

邻州百姓逐捕之,遂出西山投井死。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元稹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译文

连昌宫中长满了竹子,年深日久,无人砍伐,长得密集如束,又有墙头生长的千叶桃花,风吹动时,落花红簇簇,宫边的老翁向我诉说,前朝创建这座宫殿是在哪一年,当初过寒食节一百零六天时,客栈旅店没有炊烟,宫中树木一片碧绿,安禄山这个贼头子,父亲死在长安,他来奔丧,他吞声不语在做什么?只是登上西楼凭栏远望,楼前宫旁傍晚的江水东流,宫边的老翁抱着孙子发愁,小孩穿着小头鞋,衣裳窄小,用青黛点眉,眉毛细长,外面的人看不见,看见了会笑话,这是天宝末年时的时髦妆扮,杨贵妃的胡旋舞迷惑了君王的心,她死后君王在马嵬坡的思念更深,从此国家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五十年来这种局面一直未能禁止,我来到此地观察政治询问民谣,都说恶狗脚上竟长出了细毛,邻州的百姓追赶捕捉它,它就跑到西山投井而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连昌宫的荒凉景象和宫边老翁的叙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诗中详细叙述了安史之乱及其后果,以及杨贵妃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忧虑,通过“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等句,暗示了当时社会上的不满和民怨。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以连昌宫的荒凉景象为引子,通过宫边老翁的叙述,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得历史场景栩栩如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元稹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春天路过连昌宫时所作,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元稹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愤慨,于是通过这首诗来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他通过描绘连昌宫的荒凉景象和宫边老翁的叙述,揭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矛盾,表达了对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忧虑和不满,他也通过这首诗来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整顿朝政,以挽救唐朝的危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