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井
宋·苏辙
寒泉未必能如此,奈有银床素绠何。
夜静水寒无客到,满庭明月浸梨花。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1039年-1112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译文
寒泉未必能像这井水一样清澈甘冽,怎奈有银床(井栏)和素绠(井绳)这样的汲水工具呢?夜深人静,井水寒冷,没有客人到访,满庭的明月映照着梨花,仿佛梨花都浸在了水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口井及其周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寒泉未必能如此”以寒泉作比,暗示井水之清冽可能更胜一筹;次句“奈有银床素绠何”则通过井栏和井绳的描绘,增添了井的雅致与古朴之感,后两句“夜静水寒无客到,满庭明月浸梨花”则进一步渲染了井边夜晚的静谧与美丽,明月映照下的梨花与井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赏析
这首诗以井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诗人以寒泉与井水作比,既突出了井水的清冽,又通过“银床素绠”的描绘,增添了井的雅致与古朴,后两句则通过“夜静水寒”、“满庭明月”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写景抒情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有关,苏辙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贬居期间,面对井边夜景有感而发,诗人通过描绘井边夜晚的静谧与美丽,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