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庭空雀噪入檐,闭门独宿夜厌厌。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白居易

宵长岁暮百虑牵,枕冷衾寒不成眠。

炉香烟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天。

渔火乱明江树暗,村酤时迸酒旗鲜。

散庭空雀噪入檐,闭门独宿夜厌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译文

长夜漫漫,岁末将至,心中百感交集,难以入眠,枕边寒冷,被子单薄,更添几分愁绪,炉火已灭,香烟散尽,寒灯昏暗,童子开门一看,外面已是白雪皑皑,远处渔火闪烁,江边的树木在夜色中显得昏暗不明,村里的酒馆不时传来酒旗招展的声音,庭院空旷,只有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飞入屋檐,我独自关门闭户,在这漫长的夜晚里感到无比的厌倦和寂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寒冷而漫长的秋夜中难以入眠的情景,通过描写炉火熄灭、寒灯昏暗、白雪覆盖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诗人还通过“散庭空雀噪入檐”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厌倦。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诗中“宵长岁暮百虑牵”一句,既点明了时间背景,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纷扰和忧虑,而“枕冷衾寒不成眠”等句,则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渔火乱明江树暗”与“村酤时迸酒旗鲜”的对比,以及“散庭空雀噪入檐”的象征意义,都使得这首诗更加富有韵味和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在那个时代,白居易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多次被贬谪到偏远地区任职,生活十分艰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