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蟹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里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君为使者见不问,反更对饮持双螯。
名传遐迩因风味,足横江湖占稻粱。
作者及朝代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约公元834年至902年间在世,字袭美,一字逸少,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北梦琐言》),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十卷,今编为《皮日休集》、《皮子文薮》。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学识渊博,勤于著述,诗文均有很高成就,尤擅散文,其小品文写得更是自由活泼,讽刺辛辣,被称为“晚唐犀利的小品”,鲁迅曾高度评价:“皮日休和陆龟蒙是唐末的著名散文家……他们的散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译文
(选取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
你(指螃蟹)作为使者被捉来却无人过问,反而与我一起举杯对饮,手持双螯,你的名声远扬,不仅因为独特的风味,更因你横行江湖,占据稻田与池塘的霸气。
释义
此句通过描绘螃蟹被捉后依然保持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对饮持双螯),表达了诗人对螃蟹不屈不挠、自在逍遥精神的赞美,也隐含了诗人对世俗束缚的反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赏析
“君为使者见不问,反更对饮持双螯”一句,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展现了螃蟹面对被捕命运的从容不迫,甚至带有几分戏谑与反叛,这不仅是对螃蟹个性的生动描绘,也是诗人自我情感的一种投射,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全诗通过咏蟹,寓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咏蟹之作,或许正是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借物抒怀,通过对螃蟹特性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自由、独立、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社会束缚和压迫的反抗,螃蟹的“横行”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某些不公现象的讽刺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