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侠客行
唐·李颀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其中一句变体: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这句,但此句精神与诗中侠士的豪迈气概相契合,可视为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延伸或变体表达。)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后迁居河南颍阳,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尉等职,晚年辞官归隐,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风格豪放飘逸,意境深远。
译文
(整体译文,非单独针对变体句)
赵国的侠客帽上系着粗犷的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般明亮闪耀,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流星划过天际,他们武艺高强,十步之内即可取人性命,千里之行无人敢挡,完成任务后,他们拂衣而去,深藏功与名,不为人知,闲暇时,他们与信陵君共饮,剑横膝前,谈笑风生,他们慷慨地将烤肉分给朱亥,举杯向侯嬴劝酒,三杯下肚,一诺千金,重于五岳,酒酣耳热之际,豪情壮志直冲云霄,他们曾挥金槌救赵,使邯郸为之震惊,这两位壮士的英勇事迹,在大梁城中传颂千古,即使身死,他们的侠骨也依然留香,不愧为世上的英雄豪杰,谁能像扬雄那样,在书阁中白首穷经,默默无闻呢?
释义
“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这句变体,表达了一种崇尚英勇、蔑视富贵的精神,愿意跟随壮士去斩除蛟龙和蜃气(比喻艰难险阻或邪恶势力),而不愿意为了世俗的荣华富贵(腰间缠锦绦象征)而苟且偷生,这与原诗中侠士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精神相契合。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侠士的形象和事迹,展现了他们英勇无畏、慷慨豪迈的精神风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侠士们的英勇事迹和豪情壮志刻画得淋漓尽致。“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的精神,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侠士精神的赞美和向往,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社会崇尚武艺和侠义精神的风气有关,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武艺和侠义精神备受推崇,诗人李颀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侠士精神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勇无畏、慷慨豪迈精神的追求和崇尚,诗人自身也可能有着对侠士精神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