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食荔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文赋均有极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并称“王苏”;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罗浮山下四季如春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水果如卢橘(枇杷)、杨梅和荔枝的丰富与新鲜,诗人苏轼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愿意放弃北方的生活,长期留在岭南。
赏析
这首诗以极富夸张的手法,写了吃荔枝时那种餍足的心情与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诗人用“日啖荔支三百颗”的夸张手法,充分表达了对荔枝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全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绍圣三年(1096年)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谪惠州,诗人不得不在惠阳(今广东惠阳)安置下来,诗人初到岭南,发现这里“风土极善”,“物产丰阜”,特别是这里遍植荔枝,每年有吃不尽的荔枝,他虽被贬,却仍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以排解心中的苦闷,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也反映了他面对人生逆境时的乐观与坚韧,通过夸张的手法,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