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支歌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罗浮山下四季如春的美景,以及当地水果如卢橘(枇杷)、杨梅和荔枝的丰富与新鲜,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并愿意为了品尝荔枝而长期留在岭南。
赏析
这首诗以岭南特有的景物和佳果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首句“罗浮山下四时春”描绘了罗浮山下的美景,四季如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卢橘杨梅次第新”则进一步描绘了当地水果的丰富与新鲜,卢橘和杨梅依次成熟,让人垂涎欲滴,后两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并愿意为了品尝荔枝而长期留在岭南,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当时,他被贬至偏远的岭南地区,但并未因此消沉沮丧,反而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在岭南期间,他品尝了当地的荔枝等水果,感受到了岭南风物的独特魅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岭南的热爱,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