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归包裹敝席毡,夜穿茅屋光射天。的释义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居即事

宋·范成大

持归包裹敝席毡,夜穿茅屋光射天。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悬。

风高月黑夜飞鹊,雨霁云收水映莲。

村晚归来无别事,小炉未冷笙歌煎。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自幼聪颖好学,文采出众,范成大曾任地方官和朝中官职,政绩卓著,尤其在农业和水利方面有着重要贡献,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田园诗,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译文

拿着包裹着破旧席子和毡子的行李回家,夜晚穿过茅屋时,月光照亮了天空,黄牛犊归来时,莎草已经长得很茂盛,绿桑采摘完毕后,竹梯被高高地悬挂在屋檐下,风高月黑的夜晚,喜鹊在空中飞翔,雨停云散后,池水映照着莲花,傍晚回到村里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小炉子上的火还没冷,便煎起茶水,享受起悠闲的时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家途中和夜晚村居的宁静生活,首联“持归包裹敝席毡,夜穿茅屋光射天”直接点题,展现了诗人简朴的生活和归家的场景,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黄牛归来、莎草茂盛、绿桑采尽、竹梯悬挂、风高月黑、喜鹊飞翔、雨霁云收、水映莲花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归家后享受悠闲生活的愉悦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美好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的乡村之中,诗人通过“持归包裹敝席毡”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其简朴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范成大在晚年归隐石湖期间所作,他一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晚年时选择归隐田园,过上了宁静的乡村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