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加粗部分为题目中提到的关键词所在句,但原诗中并无直接以“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为独立两句的形式出现,此句为根据题目要求构造的情境,融入原诗意境中,为便于解析,以下分析将基于整首诗,并特别关注与关键词相关的意境。)
作者简介
崔颢(约704年-754年),唐代著名诗人,字杲卿,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早年曾游历四方,仕途不顺,晚年才得小官,崔颢的诗风清新自然,尤擅七言律诗,以《黄鹤楼》最为人所称道,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茂盛的芳草,黄鹤楼前月光洒满河川,守门的老兵因饥饿而无法入眠,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好与永恒,与人事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而“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一句(虽非原诗直接表述,但融入整体意境),则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赏析
《黄鹤楼》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唐代七言律诗的典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特别是“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这一意境的融入,使得整首诗在表达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之外,又增添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与关注,使诗歌的主题更加厚重。
创作背景
崔颢在游历四方、仕途不顺的背景下,来到黄鹤楼,面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他回忆起往昔的辉煌与传说,又看到眼前的荒凉与寂寞,心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也注意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如守门的老兵因饥饿而无法入眠,这些现实生活的场景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从而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黄鹤楼》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深刻反映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崔颢对往昔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