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泷吏
宋·杨万里
一篇泷吏可书绅,莫向长沮更问津。
懒拙天应笑我笨,清贫我亦畏人嗔。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主张抗金,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因而屡遭贬谪,晚年辞官居家,以诗酒自娱,是中国古代作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
作者简介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语言通俗生动,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他的词作数量不多,但亦有其特色,且不乏佳作,其著作丰富,传世作品有《诚斋集》等。
译文
一篇关于泷吏的文章值得我铭记在心,不要再向长沮、桀溺那样的人打听道路了,上天或许也在笑话我的懒惰笨拙,而我对于自己的清贫生活也感到有些畏惧别人的指责,回到家中,黄昏之后饱餐一顿,不脱蓑衣便直接在月光下躺下休息。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首句提到“泷吏”,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小吏,其事迹或言论让诗人有所感悟,认为值得铭记,次句则借用了《论语》中长沮、桀溺的故事,表达了自己不再寻求仕途之意,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归隐生活,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一篇泷吏可书绅”一句,既点明了主题,又显示出诗人的文学素养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而“莫向长沮更问津”一句,则借用了典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再寻求仕途的决心,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闲适与自在,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仕途不顺、心生厌倦之时,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素养和敏锐政治洞察力的诗人,杨万里在仕途上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在长期的官场斗争中,他逐渐感到疲惫和厌倦,开始向往简单、宁静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于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士人阶层对于仕途和生活的不同选择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