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郊原十日游,未应回首厌笼囚。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郊原杂兴

宋·王禹偁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应回首厌笼囚。

白云出处无心迹,绿水青山得自由。

野老逢迎多笑语,儿童追随有酒瓯。

归来未得闲吟兴,月上东窗半树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954年-1001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年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遭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译文

偶尔到郊外的原野游历了十日,不应该在回头时就厌倦了如同囚笼般的官场生活,白云自由自在地飘荡,没有固定的去处,绿水青山之中我得以享受真正的自由,乡野的老人热情地迎接我,与我谈笑风生,孩子们也欢快地跟随着我,一起举杯共饮,归来之后,我仍未尽兴,想要吟诗抒发情感,却发现月亮已经爬上了东窗,映照着半树的秋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短暂逃离官场束缚,到郊原游历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乡野生活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

赏析

这首诗以“偶作郊原十日游”开篇,点明了诗人出游的偶然性和短暂性,同时也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愉悦的基调。“未应回首厌笼囚”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中间两联,诗人通过描绘白云的无心飘荡、绿水青山的自由宁静,以及乡野老人和儿童的热情好客,进一步渲染了郊原生活的美好和自由,尾联“归来未得闲吟兴,月上东窗半树秋”则以诗人归来后仍未尽兴,想要吟诗抒发情感,却发现月亮已经爬上了东窗,映照着半树的秋色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郊原生活的留恋和不舍,又增添了全诗的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禹偁在仕途不顺、心情压抑的背景下创作的,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对官场生活深感厌倦,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到郊原游历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初年士人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