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道德经·第十六章》
朝代:春秋
作者: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众中得一道乃存,
动而以相生,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为便于解析,此处将关键词所在句及其上下文适当展开,但《道德经》原文并无“众中得一道乃存”独立成句,此句为根据关键词意境提炼概括,融入整体语境中。)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李耳、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对后世哲学、政治、宗教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在众多的现象中,只有遵循“道”的规律才能生存,万物因运动而相互生成,所以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财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妄加干预。
释义
本段文字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指出万物虽纷繁复杂,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它们的根本——“道”,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行,可以观察到万物的循环往复,理解到“道”的永恒不变,也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道”的规律,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全和和谐。
赏析
老子通过这段文字,深刻阐述了“道”的哲学思想,他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为喻,说明万物虽多且杂,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它们的本原——“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老子对宇宙万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他也强调了“知常曰明”的重要性,即认识自然规律是明智之举,而违背自然规律则会带来灾难,这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道德经》是老子在春秋时期所著的哲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名利而迷失本性的现实,老子通过阐述“道”的哲学思想,试图引导人们回归本真、顺应自然,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这段文字作为《道德经》的一部分,也体现了老子对宇宙万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