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的解释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咏

清·郑板桥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此中真意谁能解,窗外疏灯照冷烟。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寓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批判,其书法和绘画亦独具风格,尤其是他的竹石画,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暂且借由美好的诗句来消磨漫长的夜晚,每当读到诗句的妙处便如同参悟禅机一般,这其中的深刻含义谁能真正理解呢?只见窗外稀疏的灯火映照着清冷的烟雾。

释义

“暂借好诗消永夜”表达了诗人在长夜难眠时,以阅读好诗作为消遣,寻求心灵的慰藉。“每逢佳处辄参禅”则揭示了诗人从诗歌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如同参禅悟道一般,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超脱。“此中真意谁能解”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而“窗外疏灯照冷烟”则营造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山居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夜晚阅读诗歌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暂借好诗消永夜”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的依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而“每逢佳处辄参禅”则体现了诗人从诗歌中汲取智慧,达到心灵上的升华,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郑板桥山居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但并未因此消沉,相反,他寄情山水,以诗书画为伴,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夜晚阅读诗歌的情景,表达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孤寂的山居生活中,诗人通过诗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郑板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心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