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宿杜判官所居
唐·岑参
雨夜感秋凉,玉堂清冷不成眠。
伴直难呼孟浩然,披衣更向戍楼前。
作者及朝代
作者:岑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早年曾游历四方,后仕途坎坷,两度出塞任职,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作品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多样,尤善七言歌行,与高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在一个雨夜,我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书房(玉堂)里清冷得让人难以入眠,在这样的夜晚,想要找人陪伴却难以呼唤到像孟浩然那样的朋友,于是我披上衣服,独自走到守卫的城楼前。
释义
玉堂:指书房或高雅的居所。
清冷:形容环境冷清,温度低。
伴直:陪伴值班,此处指寻找陪伴的人。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此处借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戍楼:守卫的城楼,边塞之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雨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首句“雨夜感秋凉”直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次句“玉堂清冷不成眠”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冷清和诗人难以入眠的心情,第三句“伴直难呼孟浩然”则通过借指孟浩然,表达了诗人想要找人陪伴却难以实现的无奈,最后一句“披衣更向戍楼前”则展现了诗人孤独无助,只能独自面对夜晚的凄凉。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岑参出塞任职期间,在边塞的艰苦环境中,诗人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尤其是在夜晚,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一个雨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