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湖亭晚望

宋·林景熙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万顷波光摇落日,一川烟草没孤城。

青山憔悴官身老,黄叶飘零客思惊。

回首故园何处是,归心日夜忆江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林景熙

朝代:南宋末年至元初

作者简介

林景熙,字德暘,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生于南宋末年,历经战乱,对国家的兴亡有着深刻的感受,元朝建立后,他拒绝出仕,以遗民自居,过着隐居生活,以诗文寄托情怀,林景熙的诗风沉郁悲壮,多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译文

红色的栏杆和彩绘的柱子在湖水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亮,身着白色葛衣、头戴黑色纱帽的诗人拖着脚步缓缓行走,万顷湖面上波光粼粼,夕阳在水中摇曳生姿,一片烟雾笼罩的草原渐渐淹没了孤独的城池,青山因诗人的憔悴而显得更加黯淡,黄叶随风飘落,勾起了诗人无尽的客居之思,回首望去,故乡在何方?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那遥远的江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湖亭晚望时的所见所感,首联通过“朱栏画柱”和“白葛乌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和湖亭的美景,颔联则通过“万顷波光”和“一川烟草”的描写,展现了湖面的壮阔和草原的苍茫,颈联以“青山憔悴”和“黄叶飘零”为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憔悴和客居的孤寂,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朱栏画柱”与“白葛乌纱”的对比,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形象,也暗示了诗人身份的转变和内心的挣扎,而“万顷波光”与“一川烟草”的描写,则展现了诗人眼前的壮阔景象,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颈联的“青山憔悴”和“黄叶飘零”更是以自然之景寓人生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憔悴和孤寂,尾联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动荡时期,当时,南宋政权已经灭亡,元朝已经建立,林景熙作为南宋的遗民,对国家的兴亡有着深刻的感受,他拒绝出仕元朝,以遗民自居,过着隐居生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湖亭晚望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他也通过自然之景的描写,寓含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