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朝会
宋·王珪
日月升天万国明,
霭霭四门多吉士。
九韶屡奏凤来仪,
熙熙万国屡丰年。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珪(1019年-1085年),字禹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徙居舒州(今安徽潜山),出身贫寒,好学不倦,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初任扬州通判,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累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宋哲宗即位,封岐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年六十七,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正”,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为文典雅藻丽,有《华阳集》六十卷传世。
作者简介
王珪自幼聪颖好学,以文学著称,是北宋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擅长诗文创作,其作品多反映宫廷生活和国家庆典的盛况,风格庄重典雅,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日月高悬于天,照亮万国大地,
宫门四周,汇聚着众多贤能的士人。
多次奏响《九韶》乐章,凤凰翩翩起舞,
天下各国,年年丰收,一片祥和景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朝廷庆典的盛况,日月高悬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万国明亮则表达了国家的繁荣昌盛,霭霭四门多吉士,形容朝廷广纳贤才,众多贤能的士人汇聚一堂,九韶屡奏凤来仪,用《九韶》乐章的演奏和凤凰的起舞,象征国家的和谐与吉祥,熙熙万国屡丰年,则表达了天下各国年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以宫廷庆典为背景,通过描绘日月高悬、贤士汇聚、乐章演奏和凤凰起舞等场景,展现了朝廷的威严与国家的繁荣昌盛,诗中语言典雅庄重,富有节奏感,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北宋中期宫廷文化的繁荣,通过“霭霭四门多吉士”和“熙熙万国屡丰年”等句,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珪在朝廷任职期间,正值国家繁荣昌盛、政治稳定之时,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文学家,王珪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满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中期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士人阶层的活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