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皎然
此身常拟同外物,浮云变化无踪迹。
闲居竹色翠微寒,水国春深草木繁。
独坐南轩日过午,一庭花影上阑干。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唱和,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及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他的诗作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之翘楚。
译文
我的身心常常想要与外物融为一体,就像那浮云一般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踪迹,我闲居在竹色青翠、微带寒意的环境中,这里是水乡,春天来得深邃,草木茂盛,我独自坐在南轩,时间已过了正午,庭院中的花影悄悄爬上了栏杆。
释义
首句“此身常拟同外物,浮云变化无踪迹”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心境,将自己比作浮云,强调其变化无常、无拘无束的特点,后三句则具体描绘了诗人闲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竹色青翠、水国春深、草木繁盛,以及独坐南轩、花影上阑干的闲适场景,营造出一种淡泊名利、归隐自然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为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诗人的心境,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首句以浮云为喻,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莫测,后三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闲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的竹林水乡之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皎然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皈依佛门,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这首诗正是他在闲居生活中,面对自然美景,内心感悟的结晶,通过描绘闲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超脱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